1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軋制圓管坯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技術要求、檢驗與試驗、包裝、標志及檢驗文件等。 本標準適用于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供制造結構用無縫鋼管、鍋爐用無縫鋼管和油井管等的軋制圓管坯。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nèi)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jù)本標準達成協(xié)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T 226-1991 鋼的低倍組織及缺陷酸蝕試驗法 GB/T 1979-2001 結構鋼低倍組織缺陷評級圖 GB/T 10561-2005 鋼中非金屬夾雜物含量的測定--標準評級圖顯微檢驗法 GB/T 2101-2008 型鋼驗收、包裝、標志及質(zhì)量證明書的一般規(guī)定
3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 3.1圓管坯的公稱直徑及允許偏差 3.1.1圓管坯的直徑及允許偏差應符合表1的規(guī)定。 表1 mm 直徑直徑允許偏差75±1.090、100、110±1.3120、130、140±1.6153、 160、 175、 181±2.0185、200、230±3.0 3.1.2圓管坯的不圓度不得大于公稱直徑公差的75%。 3.2長度 圓管坯通常長度為2m~10m。圓管坯也可按定尺和倍尺長度供貨,其長度應在通常長度范圍內(nèi),其允許偏差為0mm+50mm。 3.3外形 3.3.1彎曲度 圓管坯原則上可以滾動,局部彎曲度≤4mm/m,總彎曲度不得大于總長度的0.4%。 3.3.2端部 圓管坯端面必須與軸線垂直,切斜不得大于6mm。端面毛刺不得大于6mm。 3.3重量 圓管坯按實際重量交貨,經(jīng)供需雙方協(xié)商并在合同中注明,也可按理論重量交貨。4技術要求 4.1 牌號及化學成分 鋼的牌號及化學成分(熔煉分析)應符合相應寶鋼企業(yè)標準或其他標準的規(guī)定。 4.2冶煉方法 鋼由氧氣轉(zhuǎn)爐或電爐冶煉。高壓鍋爐管、油井管及鉆桿接頭用圓管坯的鋼應經(jīng)爐外精煉。 4.3交貨狀態(tài) 圓管坯以熱軋狀態(tài)交貨。 4.4低倍組織 4.4.1在圓管坯橫截面酸浸試片上檢查低倍組織,不得有肉眼可見的殘余縮孔、白點、分層、裂紋、氣泡、翻皮和夾雜。 4.4.2允許存在的低倍組織缺陷,鉆桿接頭用圓管坯一般疏松、中心疏松、錠型偏析各不大于1.5級,其他類管坯各不大于2.5級。皮下夾雜和皮下氣泡的深度不得超過2mm。 4.5非金屬夾雜物 高壓鍋爐管、油井管及鉆桿接頭用圓管坯應按GB/T 10561中A法進行非金屬夾雜物評級,高壓鍋爐管、油井管用圓管坯的各類夾雜物級應分別不大于評級圖的2.5級,鉆桿接頭用圓管坯的各類夾雜物級應分別不大于2.0級。 4.6表面質(zhì)量 4.6.1 圓管坯表面不得有裂紋、結疤、折疊和夾雜,允許深度不大于直徑負偏差的刮傷、凹面、麻面和深度或高度不大于0.5mm的發(fā)紋和耳子存在。 4.6.2 圓坯表面缺陷允許清理。清理處應圓滑無棱角。清理寬度不得小于清理深度的6倍。在同一截面清理深度不得大于公稱直徑的4%。 4.6.3 經(jīng)供需雙方協(xié)議,并在合同中注明,結構管和低中壓鍋爐管圓管坯可以未清理的黑皮管坯交貨,深度不大于公稱直徑4%的表面缺陷允許存在。
5檢驗與試驗 5.1每批圓管坯的檢驗項目、取樣數(shù)量、取樣方法和試驗方法應符合表3的規(guī)定。 5檢驗與試驗 5.1每批圓管坯的檢驗項目、取樣數(shù)量、取樣方法和試驗方法應符合表3的規(guī)定。 表2
序號檢驗項目取樣數(shù)量取樣方法(部位)試驗方法1低倍組織2支/每爐相當于鋼錠頭部的不同根管坯GB/T 226、GB/T 19792非金屬夾雜物2不同根管坯GB/T 105613尺 寸逐根-合格量具4表 面逐根-目測 5.2圓管坯按爐次號進行檢查和驗收。 5.3圓管坯復驗和判定規(guī)則應符合GB/T 2101的規(guī)定。
6包裝、標志和檢驗文件 圓管坯的包裝、標志和檢驗文件應符合GB/T 2101的規(guī)定。
附加說明: 本標準代替Q/BQB 150-2003。 本標準與Q/BQB 150-2003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 增加75mm、140mm、185mm、200mm、230mm直徑規(guī)格,修改153mm、181mm的直徑規(guī)格為150mm、180mm直徑規(guī)格; ―― 修改"質(zhì)量證明書"為"檢驗文件"。本標準由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技術質(zhì)量管理部提出。 本標準由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技術質(zhì)量管理部起草。 本標準起草人:于成峰。 本標準于1985年首次發(fā)布,1994年第一次修訂,1999年第二次修訂,2003年第二次修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