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人的印象中,要說起排名世界前列的鋼鐵企業,必然有印度公司的一席之地。要說采購進口鋼材,也一定會想到印度。但要說印度鋼鐵企業究竟強在哪里,能說的上來的人卻少之又少。
本文帶你分析印度鋼鐵企業的技術競爭力究竟如何。
無論在經濟還是軍事上,印度都是蜜汁自信,向來不缺信心與激情。這個世界前十大經濟體中排名第6的國家從來不甘寂寞,每過一段時間莫迪就要發表一段慷慨激昂的陳詞,表明印度即將成為第五、四、三、二大經濟體。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其支柱產業主要是服務業(其中軟件服務最為著名),其次是旅游業,工業只能排在第三。印度的工業體系不完整,水平總體處在低端和組裝階段,很少有在國際上叫得出的產品。可能最響亮的Made in India就是鋼鐵產品了。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印度國內工業高速發展的推動下,印度鋼鐵產業迅速壯大。與莫迪對印度經濟的展望不同,印度鋼鐵產量排名是實打實的一路超越。
2015年印度粗鋼產量8900萬噸,正式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三大鋼鐵生產國;2021年粗鋼產量1.06億噸,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但僅為中國粗鋼產量的11%。
印度主要鋼鐵企業有國營的印度鋼鐵管理局、維扎格鋼鐵公司,私營的塔塔鋼鐵公司、京德勒西南鋼鐵公司、埃薩鋼鐵公司等。
新材指數最新發布的世界鋼鐵企業技術競爭力排名中,選取印度本土最大且與中國貿易往來最多的京德勒西南鋼鐵公司、塔塔鋼鐵公司、印度鋼鐵管理局三家企業入榜。這三家企業分別位列16、24和26位。
專利能力方面,塔塔鋼鐵繼承了歐美的知識產權意識。其專利布局44個國家,發明專利數量一千余個,比另兩家多7-10倍,其中高價值專利能力是其他兩家企業的2倍。專利總體引證數量塔塔鋼鐵是京德勒西南鋼鐵公司13倍,印度鋼鐵管理局的95倍!
產品種類和產品技術能力方面,這三家鋼鐵企業的鋼產量超過6000萬噸,企業品種的覆蓋面相對較全。但與國際頂尖的鋼鐵企業相比,頂級與技術占優型產品比例相對較少,多以量大面廣的大路貨為主。總體技術水平與我國排名前茅的企業相比,或多或少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綜合運營能力方面,京德勒西南鋼鐵公司和塔塔鋼鐵實力相仿,印度鋼鐵管理局墊底。塔塔鋼鐵的噸鋼營收能力最好,但噸鋼能耗最高。京德勒西南鋼鐵公司的人均產鋼量最大。印度鋼鐵管理局在噸鋼營收能力和人均產鋼量方面都是最差的。
從全球視角看,入圍的印度企業都是印度龍頭企業,但是技術競爭力仍然遠低于日韓,與我國寶武集團、鞍鋼、太鋼、首鋼等也有明顯差距。這與印度鋼鐵企業整體根基薄弱、技術更新緩慢有關。可以說印度鋼企并不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優勢。
↑↑↑ 所以,印度鋼鐵真的值得搶嗎?國內的優質產品不香嗎?
說印度鋼鐵工業整體根基薄弱,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印度鋼鐵工業的發展一路受到國內經濟、政治制約,殖民地思想和民族主義影響,緩慢而扭捏。
02
18世紀末,印度形成了鋼鐵工業的雛形。1779年印度鋼鐵史上出現了最早的煉鐵記錄,可惜經過10年的苦干最終以失敗告終。直到50年以后的1830年,才有人成功的制造出鐵。但是英國出于保護自家產業的考慮,禁止印度學習煉鋼技術。
又過了70年,一個被后世稱為印度工業之父的人產生了建立聯合鋼鐵企業的想法,這個人就是詹姆謝特吉.塔塔。
塔塔深信,工業化的印度需要以鋼鐵、電力和科學知識為基礎,因此于1902年到美國尋找最先進的技術和人才。塔塔鋼廠的第一座高爐于1911年12月份投產,第一塊鋼錠也于1912年2月問世。塔塔鋼廠繼承了歐美鋼鐵企業大部分理念,為日后塔塔集團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后1939年,印度鋼鐵有限公司成立,具備了35萬噸/年的生產能力,成為印度殖民時期最大的鋼鐵廠。
1947年印度獨立時共建有三家鋼鐵廠,粗鋼產能為100萬噸/年。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做出了在印度發展鋼鐵工業的大膽決定,一方面提高國內鋼鐵廠的產量,另一方面與聯邦德國、前蘇聯和英國合作新建三座100萬噸/年的鋼廠。這一舉措當時在發展中國家聞所未聞。在以上措施的推動下,1958~1963年印度鋼鐵工業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這期間出現了印度鋼鐵史上唯一一次大規模技術引進。印度派出成百上千的工程和技術人員到國外鋼廠接受培訓,新設備新技術源源不斷的輸入,印度一躍成為世界鋼鐵大國,成就了印度鋼鐵工業史上短暫且唯一的黃金時代。
此時印度國內也開展了熱火朝天的基礎設施建設,現在印度國內大部分基建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一時間印度鋼鐵名聲大噪,現在國人對印度鋼鐵的印象大多來自這個時期。對標同時代的中國鋼鐵,印度鋼鐵確實是“先進”的代名詞。
但是,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由于缺乏資金,印度鋼鐵工業未能實現現代化和技術升級,其隨后發展受到很大影響,競爭優勢逐步減弱。至20世紀70-80年代印度鋼鐵喪失國際領導地位。
加上經濟條件和國內需求制約,印度鋼鐵業迎來大規模倒閉潮,十年間,僅電爐鋼廠就銳減80%。直至1991年印度經濟放開,鋼鐵工業許可證制度的廢除,印度鋼鐵業才迎來轉機。
近年來,作為全球新興市場的代表之一,印度鋼鐵工業的發展再次為全球所關注。在中國鋼鐵全力去產能的同時,印度基于國內經濟發展需要,提出了《國家鋼鐵政策(2017)》著力擴大國內鋼鐵產能。根據莫迪的鋼鐵戰略目標,印度將在2030年~2031年實現3億噸鋼鐵的生產目標。
印度鋼鐵規劃部經濟學家S. Firoz博士2021年的預測印度鋼鐵業將迎來重大發展,理由如下:
1. 目前印度的人均鋼鐵用量為63公斤,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8公斤;
2. 印度是一個非常大且人口眾多的國家,對運輸、住房、能源生產和分配以及大城市的生活來說,都需要大量鋼鐵來建造基礎設施;3. 工業生產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很小。
總之,正常邏輯上講印度鋼鐵工業擁有規模基礎,擁有國內需求基礎,擁有上層政策基礎,其快速發展是必須的,也定是驚人的。
不過兩年過去了,現實卻很骨感。
2021年印度成為世界第二大鋼鐵生產國。但是印度粗鋼產能到2031財年才將達到中國2004年左右的水平。
印度鋼材消費低基數、高增長,但消費水平遠低于世界平均值,預計到2030-31財年印度人均鋼材消費僅相當于中國2002-2003年的水平。
印度國內的鋼鐵需求并未隨產量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國內工業體系不完整,缺少大型工程制造需求。
印度鋼企兩極分化明顯,有設備先進、管理先進的企業,如本次新材指數入圍企業;也有大量企業仍在沿用上世紀60年代的設備和技術,工廠自動化和環保都捉襟見肘,企業噸鋼能耗普遍較高。
另外印度工人崗位技術培訓不足,安全生產意識不高,導致事故頻發,也是印度鋼鐵企業的軟肋。
印度有著和中國相近的人口數量,應當看到它同樣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但由于國家實際情況和行業基礎等多方面原因,印度鋼鐵工業發展始終無法達到人們的預期。本次疫情更是雪上加霜,停產、虧損、變賣資產成為本年度印度鋼鐵業的關鍵詞。印度鋼鐵發展之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