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彈彈殼是用銅還是用鋼做的?
子彈是戰爭時擊殺敵人和破壞物資最簡單的工具,盡管其使用環境充滿著血腥、暴力,甚至恐怖,但它是集物理學、化學、材料學、空氣動力學以及加工工藝于一身的現代文明產物。
子彈的構造
子彈由彈殼、底火、發射藥、彈頭四部分組成。發射時由撞針撞擊底火,使發射藥燃燒,產生氣體將彈頭推出。
彈殼的原料
彈殼是槍彈上最復雜的零件之一,用于裝填發射藥,并且把彈頭和底火連接在一起,發射時還要承受火藥燃氣壓力和槍械自動機的力量。
傳統的彈殼采用含銅60-70%的黃銅(銅鋅合金)制造,銅作為制造彈殼的最好原料,具有不易生銹保存時間長、自潤滑性及導熱性好、延展性高斷裂卡殼機率低、精度高等一系列優點。
銅是非常重要的工業原料,是貴重的有色金屬,也是極為重要的戰略物質。戰爭打的是什么?戰爭打的就是資源。既然銅這么重要,那就要省著點用,于是鋼制彈殼就粉墨登場了。
鋼制彈殼的歷史
一戰后期德國開始制造覆銅鋼殼子彈,到了二戰,德國和蘇聯均大規模采用覆銅鋼替代黃銅制造彈殼。
究其深層次原因,還是飽受缺銅之苦。尤其在戰爭年代,銅是重要的戰略資源。
現在甚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銅的主要資源還是牢牢掌握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金融資本手里,他們支配著包括銅在內的世界主要工業原料的定價權!
鋼制彈殼在哪些國家應用較多
西方國家(北約)主要用銅做彈殼(子彈是7.62*51,5.56*45,9*19三個主要口徑),彈殼體基本上是圓柱形,因銅材料有很好的延展性,抽殼時會很順滑。
而發展中國家(前華約)子彈分別是7.62*54,7.62*39,7.62*25,彈殼為圓錐體,彈殼材質多為覆銅鋼或者涂漆鋼,雖成本低,但是抽殼或連續射擊后彈殼可能會卡在槍膛里,抽不出來,甚至炸膛。(AK47:這鍋得彈殼背)
我國彈殼的制造歷史
國內制造的普通彈材料早期采用黃銅,后改為覆銅鋼和深沖優質碳素鋼兩種。
覆銅鋼都為板材,利用率較低,仍需消耗銅資源,而且很難再回收利用。
而采用碳素鋼棒料加工稍復雜,但成本較低,一般是先用沖床把棒料冷剪成小段圓柱狀毛坯,再將兩端墩平,經過退火和磷化、皂化后,送到封閉模具內,通過擠壓工藝加工成鋼盂。
彈殼加工成型后,對于覆銅鋼彈殼,需對彈殼拉殼鉤槽進行磷化和涂漆,對于鋼彈殼,則在磷化后進行電泳涂漆。涂漆的主要作用使防腐蝕和區分子彈種類。
國內出口的彈藥制式多采用鋼殼,區別無非覆銅和涂漆而已,但出口北約的制式彈藥為順應其槍支構造都用銅殼,其中7.62也有不少覆銅鋼,但用涂漆鋼的產品極少。
各國制式槍彈品鑒
俄羅斯產鋼殼7.62x39毫米突擊步槍子彈
俄羅斯產鋼殼AK74使用的5.45x39毫米子彈
韓國產銅殼5.56毫米北約突擊步槍彈
新加坡產銅殼,巴雷特大狙
.50BMG(12.7x99mm)子彈
彈殼還可用鍍鎳銅、鋁殼、塑料殼等制成,甚至可用紙殼或無殼。對于微聲子彈和阻擊槍用子彈,為了保證精度高端客戶都選用銅殼。
當然,對于美國這個可恨的紙老虎而言,人家可是兩次世界大戰后暴富的暴發戶,掌握著重要的資源和花花綠綠的美金,有錢少爺應該用什么,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