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出現了嚴重的“芯片慌”,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因為缺少芯片,中止了部分產業的生產,其中,作為科技大國的美國可以說是深受其害,但是說實話,這是美國自作自受,這都是美國對我國企業的制裁,才直接導致芯片的供應鏈出問題,從而致使產量降低,不過對于現在的美國政府來說,最為嚴峻的供應鏈問題,不再是芯片,而是重工業,也許很多人會覺得奇怪,美國是靠重工業起家的,這樣就等于是,可口可樂的碳酸制產供應鏈出問題了一樣滑稽,但是事實正是如此
美國政府最近幾年,一直用很不錯的政策,誘使國內外的制造業回遷,這就不得不提美國的產業空心化問題了,近期,美國政府公布了PMI指數,PMI指數跌破了50,處于枯榮線以下,創下了2016年以來的新低,市場看空之聲四起,美國第三服務業占到GDP 80%,工業僅占19.1%,美國工業水平已經空了 ,自從工業全球化分工之后,出于對人力成本的考慮,美國一直把中低端制造業轉向發展中國家去生產,以使得自己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去發展高科技產業,這也就造成了以重工業起家的美國,在當前反而是個工業弱國,以往的工業城市如五大湖湖畔、底特律等,滿目可見的瘡痍取代了以往的繁榮,由此引發的蝴蝶效應,甚至影響到了美國自身的基礎工業,美國造船業就是典型,它們失去了所有的民用船舶的制造能力,只能靠著軍艦的訂單茍活,而造船過程中需要的龍門吊等重型機械,都得依靠我國出口。 當然,美國政府也很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點,為了創造內需,拜登甚至大手筆發布了,預算2.3萬億美元的重大基礎建設計劃,旨在重建美國的基礎設施,他稱這是“一代美國人的一次投資”,據美聯社報道,拜登當天發表講話,把自己提出的改革美國經濟的基建計劃,和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進行了比較,并承諾將取得,與塑造20世紀美國的小羅斯福總統的新政,同樣宏大的成果,拜登還還稱,自從幾十年前建造了州際公路系統和太空空間站以來,從未見過或做過這樣的事情,這是自二戰以來美國最大的就業投資,拜登認為這將創造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 但是可笑的是,導致這一計劃破產的不是別的,還是美國自身的重工業拖累了自身,美國的鋼鐵行業由于在產業空心化后,大量依賴于我國,2024年,中國鋼鐵產量位居全球第一,為9.96億噸,占全鋼鐵產量的53.31%,同比增長7.33% ,就像南北戰爭的時候,南方軍用棉花差點拖垮北方軍一樣,如今的我國,使用鋼鐵,幾乎讓美國崩潰,作為工業的骨骼,再加之目前對它的需求,美國自然是非常依賴我國的出口,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我國減少了鋼鐵的出口,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我國今年1到5月份,鋼材出口總量為3092.4萬噸,其中4月份鋼鐵的出口量為797萬噸,但是到了5月份卻降低到527.1萬噸,環比下跌了3成以上 ,其中進口最多的就是美國,中國減少了出口,美國的鋼鐵缺口也就越來越大 ,并不是我國在針對美國,隨著對鋼材需求量的增加,鋼鐵的價格也出現大幅度上漲,5月中旬,美國中西部鋼廠的熱軋鋼,價格暴漲到1644美元每噸,德國的熱軋鋼卷價格也漲到1226美元,過去的十個月里,印度的鋼價也暴漲了60%,其實這也得歸咎到美國自身,鋼鐵價格暴漲的原因,除了物以稀為貴的市場規律外,美國不斷印鈔帶來的通貨膨脹,也做了很大的“貢獻”,國際通貨膨脹導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作為鋼鐵原材料的鐵礦石,價格也同樣上漲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美國內部自身的鋼鐵產業,也十分依賴外來的物資,其中就包括了目前與美國交惡的俄羅斯,根據國際觀察家稱,俄羅斯的無煙煤在美國鋼鐵工業中的使用占比,達到了90%,地方政府對于美國國內自產的無煙煤情況也做出了說明,其表示賓夕法尼亞州無煙煤的產量,五年間減產了20% ,盡管如此依賴俄羅斯煤炭,可以說是命脈被捏在別人手里,美國卻依舊不厭其煩地在俄羅斯的底線上游走,這就使得拜登雄心萬丈的基建計劃陷入困境,談起美國的基建問題,早就有因可循,美國的鋼鐵行業,在美國工業化完成后,不可避免地進入衰退,美國建筑行業也隨著美國城市化、,工業化完成后進入平臺期,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抵達最高點,緊接著步入衰退期,鋼鐵需求減少,建筑業在美國的經濟地位開始逐步式微。 相似的情境還存在于美國的汽車工業,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汽車月銷量達到了歷史最高峰,此后,美國汽車工業增速開始放緩,對鋼鐵的需求繼續下滑,面對國內鋼鐵工業產能過剩的普遍困局,美國政府并沒有選擇進行鋼鐵行業去產能改革,而是在政治力量的影響下,舉起了貿易保護的大旗 ,美國國內公會人員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鋼鐵行業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它是在美國國內,體積太過臃腫,傲慢到失去創新,承受高昂人力成本,管理層的嚴重失誤,資本家與工人的階級斗爭,被全球化和工會有意或無意的絞殺,還有政府的貿易保護讓企業失去競爭 ,一旦價格開始上漲,鋼鐵公司開始盈利,它們就停止了現代化 。 就如同撞上了冰山的泰坦尼克號一樣,就算政府提出在多的挽救措施,也阻擋不了下沉的速度,美國制造業的沒落也給我國帶來警醒,不要等到失去制造業的優勢,才來想如何讓制造業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