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因漲價不休而備受矚目的鐵礦石在回調1天后,再次上漲。
10月15日,大商所鐵礦石主力合約再次沖破千元關口。截至夜盤收盤,鐵礦石主力合約2105報1001.5元/噸,漲幅2.30%。與此同時,指導現貨價格的普氏62%鐵礦石價格指數也在前一日跌6.2美元的基礎上再次上漲0.81%至155.75美元/噸。這一價格雖未突破上周五創造的高點160.7美元/噸,但依舊處于價格的高位。而本月以來,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曾在4日和10日兩次單日上漲7.5美元。
頻頻為鐵礦石異常漲價情況發聲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也再次出手。12月15日上午,中鋼協副會長駱鐵軍與力拓(Rio Tinto)鐵礦市場營銷副總裁方睿思(Simon Farry)和鐵礦中國總經理陳勝等舉行視頻會議,就近期鐵礦石市場快速上漲、完善定價機制和力拓的生產與銷售情況等進行了交流。
會上,駱鐵軍表示,據反映力拓近期通過平臺連續高溢價成交,漲幅超出企業預期,現有定價機制不合理,供需雙方須研究、建立新的定價機制,而不是遵循現在的不利于上下游長期健康發展的定價機制。
力拓則表示,目前的鐵礦石需求較為強勁,非常理解價格不穩定給終端用戶帶來的挑戰,作為世界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商之一,愿意和需求方一起對現有的定價機制進行優化和完善。此外,力拓還稱澳大利亞議會對加強西奧鐵礦石開采管理的建議不會對當前力拓在建的庫戴德利項目(Gudai-Darri)和羅布河項目(Robe River)產生影響。據力拓介紹,這兩處礦山正在按計劃推進,預計將于2024年初和2024年下半年投產。
而5天前,中鋼協也曾與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舉行視頻會議,當時駱鐵軍與必和必拓鐵礦相關負責人就其鐵礦石生產和銷售情況、定價機制、近期礦價大幅上漲等議題坦誠交流,并專門就12月4日鐵礦石價格單日上漲7.5美元/噸的情況進行詢問,必和必拓進行了解釋和說明,并表示愿意與鋼鐵協會加強溝通與交流,共同促進鐵礦石市場的公開、透明。當時,必和必拓介紹稱,預計自7月份開始的新財年的生產將保持強勁,產量將達到指導產量(2.76億-2.86億噸)的上限水平,西澳氣候對其全月的發運量沒有影響。
我國是全球鐵礦石第一大消費國。作為生產主要以長流程為主的鋼鐵大國,我國對核心原材料鐵礦石需求量大,且主要依賴于進口。2024年,我國鐵礦石消費量達到12.64億噸,其中國產成品礦累計產量也不超過2.7億噸,其余八成均來自進口,進口量占全球鐵礦石貿易量的70%。
必和必拓與力拓作為全球四大礦山之二,每年生產的鐵礦石主要都用于出口,中國是它們的第一大市場。根據兩家公司最新的年報,在必和必拓的全球市場布局中,來自中國市場的收入牢牢占據首位,占到其全球收入的62%,位列二三名的日本和韓國僅分別占9%和6%。力拓也是如此,其銷往中國的收入占其全球總收入的54.9%,緊隨在后的亞洲其他地區(不含中國與日本)、美國、日本、歐洲(不含英國)則分別占11.1%、12.4%、8.3%和5.9%。
據必和必拓今年10月公布的公司年報顯示,在2020財年(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團旗下礦山共生產2.48億噸鐵礦石,比前一財年增長4%,平均每噸(濕噸)銷售價格為77.36美元(約合84.09美元/噸)(2024年平均售價為66.68美元/濕噸),總銷售利潤145.54億美元,占必和必拓全年息稅前利潤的64%。而每1美元的鐵礦石價格的上漲,將會為其增加2.33億美元的利潤收益。
力拓在8月公布的半年報則稱,受到年初疫情的影響,其在2023年上半年僅運輸470萬噸鐵礦石,而2024年下半年這一數字是1090萬噸。定價上,2023年上半年力拓79%的鐵礦石銷售定價是參照運輸當月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的平均數所確定,14%是根據前3個月的普氏指數均價定價,其余則按現貨市場價格或當季均價銷售。
最終,力拓公司2023年上半年鐵礦石的銷售均價是78.5美元/濕噸(約合85.4美元/噸),總銷售利潤145.54億美元,占力拓全年息稅前利潤的80%。對力拓來說,在半年均價85.1美元/噸基礎上每10%的鐵礦石價格上漲,將會為其增加1.892億美元的全年利潤收益,換算下來,每1美元的鐵礦石價格的上漲,將會為其增加2.223億美元的全年利潤收益。
今年上半年,普氏62%鐵礦石價格指數平均為85.1美元/噸,如今的價格在此基礎上翻了近一番,這些進口礦企可以從如此快速的價格上漲中獲取大部分利潤,增加其年度利潤收益,而中國鋼鐵企業卻將因此受到利潤擠壓,不利于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也嚴重削弱我國鋼鐵行業的市場競爭力。
我國是全球鐵礦石最大的需求方,其中60%以上來自澳大利亞,鐵礦石價格每上漲1%,我國就將多支付給澳大利亞近9億美元。那么,拋開政面的因素影響不談,只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供給和需求,在這場較量中到底誰能拿住誰?
首先,中國對澳大利亞的威懾在煤炭。
由于中國的制裁,前段時間,超過80艘澳大利亞的煤炭船被迫滯留在港口。跟鐵礦石的格局相同,對煤炭而言,我國也是世界第一大進口國;澳大利亞也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但在煤炭上,中國就能捏住澳大利亞的喉嚨,因為中國本身還是產煤大國,總產量達到恐怖37.5億噸。
大家可能對這個數字沒概念,小編用“恐怖”來形容它,是因為它超過了印度+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南非+印尼等其他所有主要煤國的總和。
如果再細分到焦煤行業,中國的產能占世界總量的56%,澳大利亞只有16%。而且煤炭進口,我們也根本不依賴澳大利亞,蒙古是我國的主要焦煤供給國,占比高達45%。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不買澳大利亞的煤,轉而從其他國家采購,當然其他國家也都會搶著賣給中國這個大客戶。
其次,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反制在鐵礦石。
跟煤炭不同,中國本身的鐵礦石產量是逐年下降的。2014年,我國鐵礦石產量是15.1億噸,到2021年僅剩7.6億噸。
所以,在鐵礦石上,中國嚴重依賴于進口:2004年,我國鐵礦石的對外依存度是50%,到2015年,已經超過了80%。
去年我國的鐵礦石進口量為10.7億噸,位居世界榜首,而且超過第二名到第五名國家進口總量的四倍。
同年,世界鐵礦石總產量為25億噸,澳大利亞生成了9.3億噸,占比近40%,幾乎是第二名巴西產能的兩倍。
所謂的全球鐵礦石四巨頭,除了巴西淡水河谷,其他三名力拓、必和必拓、FMG的礦區主要都在澳大利亞。也就是說,澳大利亞在鐵礦石領域擁有絕對的定價權,而我們偏偏又找不到可以替代澳大利亞的供給方。
最后,破冰之路充滿艱辛。
對礦產,不是外行人簡單地一句“不買不就行了”,這么多廠子等著開工,這么多張嘴等著吃飯,不買還真就不行。
為了不受制于人,中國企業自2000年以來,就遠赴海外收購了多處鐵礦石資源,但是并沒有達到很理想的效果。
商場如戰場,誰會把天時地利拱手讓人?2004年,中信20億美元收購SINO鐵礦,結果被當地礦業巨頭扯上訴訟,一直拖到2024年,中信敗訴,賠款撤資;2008年,中鋁拿下14.99%的股份試圖入主力拓,澳大利亞緊急設置了15%的持股上限,導致中鋁至今也沒有拿到董事會席位。
這么多年,我們的企業沒有坐以待斃,一直在力圖自救,只是礦業的爭端,短時間內,恐怕都難有徹底的改觀。
綜上所述,在商言商,對抗則兩害,妥協反而可能雙贏。中國和澳大利亞,各有命脈攥在對方手里,與其這么僵持不下,倒不如雙方坐下好好好談談。
求同存異,協作發展,世界經濟供需一體,誰也不是孤島一塊。
就像,對澳大利亞而言,世界所有其他鐵礦石進口國的進口量加一起也比不上中國;同樣地,對中國而言,世界所有其他鐵礦石出口國的出口量加一起也比不上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