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一次冷軋和二次冷軋電鍍錫鋼板及鋼帶的分類和代號、尺寸、外形、重量、技術要求、檢驗和試驗、包裝、標志和檢驗文件等。 本標準適用于常州精密鋼管博客網生產的厚度為0.17mm~0.55mm的一次冷軋和厚度為0.12mm~0.36mm的二次冷軋電鍍錫鋼板及鋼帶(以下簡稱鋼板及鋼帶)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xié)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T
228-2002 金屬材料 室溫拉伸試驗方法 GB/T 230.1-2004 金屬洛氏硬度試驗
第1部分:試驗方法(A、B、C、D、E、F、G、H、K、N、T標尺) GB/T 728-1998 錫錠 GB/T
1838-2008 電鍍錫鋼板鍍錫量試驗方法 GB/T 8170-2008 數值修約規(guī)則與極限數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22316-2008 電鍍錫鋼板耐腐蝕性試驗方法 YB/T 136-1998 鍍錫鋼板(帶)表面油和鉻的試驗方法 Q/BQB
400 冷軋產品的包裝、標志及檢驗文件 Q/BQB 401 冷連軋鋼板及鋼帶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
3
分類和代號 3.1 電鍍錫板 electrolytic
tinplate 通過連續(xù)電鍍錫作業(yè)獲得的在兩面鍍覆錫層的冷軋低碳鋼鋼板或鋼帶。 3.2 差厚鍍層電鍍錫板
differentially coated electrolytic
tinplate 兩面具有不同重量錫鍍層的電鍍錫板。 3.3 一次冷軋 single
cold-reduced 鋼基板經過冷軋減薄獲得要求的厚度,隨后進行退火和平整。 3.4 二次冷軋 double
cold-reduced 鋼基板經過一次冷軋并完成退火后,再進行第二次較大壓下量的冷軋減薄。 3.5 罩式退火 box
annealing (BA) 冷軋鋼帶以卷緊狀態(tài),在控制氣氛中,按照設定的時間和溫度周期進行退火的過程。 3.6 連續(xù)退火
continuous annealing
(CA) 冷軋鋼帶以展開狀態(tài),在控制氣氛中,按照設定的時間和溫度周期進行退火的過程。 3.7 化學處理的電鍍錫板
chemical treated electrolytic tin
plate 對電鍍錫板表面進行相應的化學處理,使電鍍錫板的表面特性滿足規(guī)定的最終用途。 3.8 化學鈍化 chemical
chromate treated 電鍍錫后的鋼帶浸入重鉻酸鹽溶液中,在不通電的情況下進行化學鈍化處理。 3.9 電化學鈍化
electrolytic chromate
treated 電鍍錫后的鋼帶浸入重鉻酸鹽溶液中,在通電的情況下進行陰極電化學鈍化處理。 3.10 低鉻鈍化 low
chromate treated 化學鈍化處理的一種,其中表面鈍化膜中鉻含量的目標值應控制在1.5mg/m2以下。 3.11
K板 K Plate 對某些電化學脫錫作用較強的食品,應使用具有良好耐蝕性的鍍錫板,其鍍錫量應不低于5.6/2.8
g/m2,經過酸浸時滯(PL)、鐵溶出值(ISV)、錫晶粒度(MotorS)、合金-錫電偶合(AMotor)等四項特殊試驗后,其目標值應符合下述要求: PL
≤ 10s; MotorS ≤ 9級; ISV ≤ 20μg; AMotor ≤ 0.12
μA/cm2。 注:寶鋼給用戶提供K板時,其鍍錫量通常不低于8.4/2.8 g/m2。 3.12 J板 J
Plate 對某些電化學脫錫作用較強的食品,應使用具有良好耐蝕性的鍍錫板,其鍍錫量應不低于5.6g/2.8
g/m2,經過酸浸時滯(PL)、鐵溶出值(ISV)、錫晶粒度(MotorS)等三項特殊試驗后,其目標值應符合3.11所列的相應要求,而合金呈現(xiàn)酸性鍍錫法通常所具有的淺灰色。 注:寶鋼給用戶提供J板時,其鍍錫量通常不低于8.4/2.8
g/m2。 4 分類和代號 4.1 鋼板及鋼帶的分類及代號應符合表1的規(guī)定。 表 1
分類方式 |
類 別 |
代 號 |
原板鋼類型 |
- |
MR,L,D |
調質度 |
一次冷軋 |
T-1.5, T-2, T-2.5, T-3,
T-3.5, T-4, T-5 |
二次冷軋 |
DR-7M, DR-8, DR-8M, DR-9,
DR-9M, DR-10 |
退火方式 |
連續(xù)退火 |
CA |
罩式退火 |
BA |
差厚鍍錫標識方法 |
薄面標識方法 |
D |
厚面標識方法 |
A |
表面狀態(tài) |
一次冷軋 |
光亮表面 |
B |
石紋表面 |
R |
粗石紋表面 |
R2 |
銀色表面 |
S |
粗銀色表面 |
S2 |
無光表面 |
M |
二次冷軋 |
石紋表面 |
R |
無光表面 |
M |
表面處理方式 |
化學鈍化 |
CP |
電化學鈍化 |
CE |
低鉻鈍化 |
LCr |
不處理 |
U |
邊部形狀 |
直邊 |
SL |
花邊 |
WL |
| 4.2
牌號 4.2.1普通用途的鋼板及鋼帶,其牌號通常由原板的鋼、調質度代號和退火方式構成。例如:MR T-2.5 CA,L T-3
BA,MR DR-8 CA。 4.2.2
用于制作二片拉拔罐(DI)的鋼板及鋼帶,原板鋼類型只適用于D鋼種。其牌號由原板的鋼類型D、調質度代號、退火方式和代號DI構成。例如:D
T-2.5 CA DI。 4.2.3 用于制作盛裝酸性內容物的素面(鍍錫量5.6/2.8
g/m2以上)食品罐的鋼板及鋼帶,即K板,原板鋼類型通常為L鋼種。其牌號通常由原板鋼類型L、調質度代號、退火方式和代號K構成。例如:L
T-2.5 CA K。 4.2.4
用于制作素面盛裝蘑菇等要求低鉻鈍化處理的食品罐的鋼板及鋼帶,原板鋼類型通常為L鋼種。其牌號由原板鋼類型L、調質度代號、退火方式和表面處理方式代號LCr構成。例如:L
T-2.5 CA LCr。
5 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 5.1
訂貨時用戶應提供如下信息: a) 產品名稱(鋼板或鋼帶); b) 本產品標準號; c) 牌號; d)
尺寸規(guī)格(厚度、寬度、長度或內徑等) e) 鍍錫量代號; f) 表面狀態(tài); g) 表面處理方式; h)
差厚鍍錫標識方法; i) 邊部形狀; j) 包裝方式; k) 用途; l) 張數或重量; m)
其他。 5.2
如訂貨合同中未注明表面處理方式、差厚鍍錫鋼板及鋼帶的標識方式、邊部形狀和包裝方式,則供方按電化學鈍化、差厚鍍錫鋼板及鋼帶的表面不做標識、邊部形狀為直邊并以供方提供的包裝方式供貨。
6
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 6.1尺寸 6.1.1鋼板及鋼帶的可供公稱尺寸范圍應符合表2的規(guī)定。 表 2 單位:mm
基板類型 |
公稱厚度 |
公稱寬度 |
公稱長度 (鋼板) |
一次冷軋 |
0.17~0.55 |
700~1200 |
500~1168 |
二次冷軋 |
0.12~0.36 |
| 6.1.2
鋼板及鋼帶的公稱厚度小于0.50 mm時,厚度按0.005 mm進級;鋼板及鋼帶的公稱厚度不小于0.50mm時,厚度按0.01
mm進級。 6.1.3 鋼帶(卷)內徑為420mm(含內芯套筒)。 6.1.4
如需方要求標記軋制寬度方向,可在表示軋制寬度方向的數字后面加上字母W。 例如:鋼板表示為0.26×832W×760,鋼帶表示為0.26×832W×420。 6.2
尺寸允許偏差 6.2.1鋼板及鋼帶的厚度允許偏差應不超出公稱厚度的±5.0%,測量點為距邊部不小于10
mm的任意點。厚度測量值應修約到0.001mm。 6.2.2
薄邊 薄邊是鋼板及鋼帶沿寬度方向上厚度的變化,其特征是在靠近鋼板及鋼帶的邊緣發(fā)生厚度減薄。距鋼板及鋼帶兩側邊部6mm處測得的厚度,與沿鋼板及鋼帶寬度方向中間位置測得的實際厚度的偏差,應不大于中間位置測得的實際厚度的8.0%。 6.2.3
鋼板及鋼帶的寬度允許偏差為 0mm ~ +3mm。 6.2.4 鋼板的長度允許偏差為0mm ~ +3mm。 6.3
外形 6.3.1 脫方度應不大鋼板寬度的0.15%。 6.3.2 每任意1000mm長度上鐮刀彎應不大于1
mm。 6.3.3 不平度應不大于3mm。 6.4
花邊板的邊部形狀及尺寸、外形允許偏差在訂貨時由供需雙方協(xié)商。 6.5
其它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的定義和測量方法應符合Q/BQB401的規(guī)定。
7 技術要求 7.1
力學性能 7.1.1鋼板及鋼帶的調質度用洛氏硬度(HR30Tm)的值來表示。一次冷軋鋼板及鋼帶的硬度(HR30Tm)應符合表3的規(guī)定。二次冷軋鋼板及鋼帶的硬度(HR30Tm)應符合表4的規(guī)定。當鋼板及鋼帶公稱厚度不大于0.20mm時,硬度測定應采用HR15T,然后按附錄B(規(guī)范性附錄)的規(guī)定換算為HR30Tm。 7.1.2如對二次冷軋鋼板及鋼帶的屈服強度有要求,可在訂貨時協(xié)商。各調質度代號的屈服強度目標值可參考表5的規(guī)定。 7.1.3無光表面鍍錫板由于不進行軟熔處理,鋼板及鋼帶存放時比較容易時效,因此供需雙方應在訂貨時對硬度值進行協(xié)商。 表 3
調質度代號 |
硬 度a (HR30Tm) |
目 標 |
允許范圍 |
T-1.5 |
51 |
51±3 |
T-2 |
53 |
53±3 |
T-2.5 |
55 |
55±3 |
T-3 |
57 |
57±3 |
T-3.5 |
59 |
59±3 |
T-4 |
61 |
61±3 |
T-5 |
65 |
65±3 |
a硬度為2個試樣的平均值,允許其中1個試驗值超出規(guī)定允許范圍1個單位。 | 表 4
調質度代號 |
硬度a (HR30Tm) |
目 標 |
允許范圍 |
DR-7M |
71 |
71±5 |
DR-8/DR-8M |
73 |
73±5 |
DR-9 |
76 |
76±5 |
DR-9M |
77 |
77±5 |
DR-10 |
80 |
80±5 |
a硬度為2個試樣的平均值,允許其中1個試驗值超出規(guī)定允許范圍1個單位。 |
| 表 5
調質度代號 |
屈服強度目標值a, b , c, d MPa |
DR-7M |
520 |
DR-8 |
550 |
DR-8M |
580 |
DR-9 |
620 |
DR-9M |
660 |
DR-10 |
690 |
a屈服強度是根據需要而測定的參考值。 b試樣為GB/T
228中的P5試樣,試樣方向為縱向。 c屈服強度為兩個試樣的平均值。 d
由于厚度減薄效應,導致伸長率過低,無法測得到屈服強度,此時,屈服強度用抗拉強度代替。 |
| 7.2
冶煉方法 鋼板及鋼帶所用的鋼采用氧氣轉爐冶煉。 7.3 鍍錫量 7.3.1
鋼板及鋼帶的鍍錫量代號、公稱鍍錫量及最小平均鍍錫量應符合表6的規(guī)定,如需表6以外的鍍錫量可在訂貨時協(xié)商。表6所示的鍍錫量,斜線上面表示鋼板上表面或鋼帶外表面的鍍錫量,斜線下面表示鋼板下表面或鋼帶內表面的鍍錫量。 7.3.2最小平均鍍錫量的計算方法應符合表7的規(guī)定。 7.3.3鍍錫量每面三點試驗平均值應不小于相應面的最小平均鍍錫量,每面單點試驗值應不小于相應面的最小平均鍍錫量的80%。 7.3.4
差厚鍍錫鋼板及鋼帶可采用薄面標識的方法(D)或厚面標識的方法(A)進行標識。如采用薄面標識的方法(D),可使用1條寬度約為2mm的連續(xù)直線,在薄鍍錫面靠近鋼板或鋼帶邊部的位置進行標識,表示為在薄鍍錫量代號后加字母D,例如2.8D/5.6。如采用厚面標識的方法(A),標識方法應符合附錄A(規(guī)范性附錄)的規(guī)定,表示為在厚鍍錫量代號后加字母A,例如2.8/5.6A。如需對差厚鍍錫板采用其他標記方法進行標記,可由供需雙方協(xié)商,并在合同中注明。 表 6
區(qū) 分 |
鍍錫量代號 |
公稱鍍錫量 g/m2 |
最小平均鍍錫量 g/m2 |
等厚鍍錫 (E) |
1.1/1.1 |
1.1/1.1 |
0.9/0.9 |
2.2/2.2 |
2.2/2.2 |
1.8/1.8 |
2.8/2.8 |
2.8/2.8 |
2.5/2.5 |
5.6/5.6 |
5.6/5.6 |
5.2/5.2 |
8.4/8.4 |
8.4/8.4 |
7.8/7.8 |
11.2/11.2 |
11.2/11.2 |
10.1/10.1 |
差厚鍍錫 (D或A) |
2.8/1.1 |
2.8/1.1 |
2.5/0.9 |
1.1/2.8 |
1.1/2.8 |
0.9/2.5 |
5.6/1.1 |
5.6/1.1 |
5.2/0.9 |
1.1/5.6 |
1.1/5.6 |
0.9/5.2 |
5.6/2.8 |
5.6/2.8 |
5.2/2.5 |
2.8/5.6 |
2.8/5.6 |
2.5/5.2 |
8.4/2.8 |
8.4/2.8 |
7.8/2.5 |
2.8/8.4 |
2.8/8.4 |
2.5/7.8 |
8.4/5.6 |
8.4/5.6 |
7.8/5.2 |
5.6/8.4 |
5.6/8.4 |
5.2/7.8 |
11.2/2.8 |
11.2/2.8 |
10.1/2.5 |
2.8/11.2 |
2.8/11.2 |
2.5/10.1 |
11.2/5.6 |
11.2/5.6 |
10.1/5.2 |
5.6/11.2 |
5.6/11.2 |
5.2/10.1 |
11.2/8.4 |
11.2/8.4 |
10.1/7.8 |
8.4/11.2 |
8.4/11.2 |
7.8/10.1 |
15.1/5.6 |
15.1/5.6 |
13.9/5.2 |
5.6/15.1 |
5.6/15.1 |
5.2/13.9 | 表 7
單面鍍錫量(m)的范圍(g/m2) |
最小平均鍍錫量 相對于公稱鍍錫量的百分比(%) |
1.0≤m<2.8 |
80 |
2.8≤m<5.6 |
70 |
5.6≤m |
90 |
注:最小平均鍍錫量按相對于公稱鍍錫量的百分比(%)計算時,修約到0.05g/m2單位。 |
| 7.4
表面狀態(tài) 鋼板及鋼帶的表面狀態(tài)按原板的表面特征以及電鍍錫后是否進行錫層軟熔處理來分類,各表面狀態(tài)的特征應符合表8的規(guī)定。 表 8
基板類型 |
代號 |
表面狀態(tài) |
特 征 |
一次冷軋 |
B |
光亮表面 |
在具有極細磨石花紋的光滑表面的原板上鍍錫后進行錫的軟熔處理得到的有光澤的表面。 |
R |
石紋表面 |
在具有一定方向性的磨石花紋為特征的原板上鍍錫后進行錫的軟熔處理得到的有光澤的表面。 |
R2 |
粗石紋表面 |
在具有一定方向性的磨石花紋為特征的原板上鍍錫后進行錫的軟熔處理得到的有光澤的表面,其表面粗糙度略高于石紋表面。 |
S |
銀色表面 |
在具有粗糙無光澤表面的原板上鍍錫后進行錫的軟熔處理得到的有光澤的表面。 |
S2 |
粗銀色表面 |
在具有粗糙無光澤表面的原板上鍍錫后進行錫的軟熔處理得到的有光澤的表面,其表面粗糙度略高于銀色表面。 |
M |
無光表面 |
在具有一般無光澤表面的原板上鍍錫后不進行錫的軟熔處理的無光表面 |
二次冷軋 |
R |
石紋表面 |
在具有一定方向性的磨石花紋為特征的原板上鍍錫后進行錫的軟熔處理得到的有光澤的表面。 |
M |
無光表面 |
在具有一般無光澤表面的原板上鍍錫后不進行錫的軟熔處理的無光澤表面 |
| 7.5
表面質量 7.5.1
鋼板及鋼帶表面不得有針孔、傷痕、凹坑、皺折、銹蝕等對使用上有影響的缺陷,但輕微的夾雜、刮傷、壓痕、油跡等不影響使用的缺欠則允許存在。 7.5.2
對于鋼帶,由于沒有機會切除鋼帶缺陷部分,因此鋼帶允許帶缺陷交貨,但有缺陷部分的長度不得超過每卷總長度的6%。 7.6
表面處理方式 鋼板及鋼帶表面處理方式可分為化學鈍化、電化學鈍化、低鉻鈍化和不處理。如訂貨時未注明表面處理方式,則采用電化學鈍化。 7.7
鋼板及鋼帶表面通常涂DOS油。 7.8
原板鋼類型應符合表9的規(guī)定。根據需方要求,經供需雙方協(xié)商也可使用其它原板鋼類型。 表 9
原板鋼類型 |
特 性 |
MR |
非金屬夾雜物含量與L類鋼相近,殘余元素含量的限制沒有L類鋼嚴格,具有良好的耐蝕性,適用于大多數用途。 |
L |
非金屬夾雜物以及Cu、Ni、Cr、Mo等殘余元素含量低,用于對耐蝕性有較高要求的用途。 |
D |
用于深沖壓或限制滑移線產生的用途。 |
| 7.9
錫層所用錫錠的質量要求應符合GB/T 728中Sn99.90的規(guī)定,且鉛含量的質量百分數應不大于0.01%。
8
檢驗和試驗 8.1 鋼板及鋼帶的外觀用肉眼檢測。 8.2
鋼板及鋼帶的尺寸、外形應用合適的測量工具測量。 8.3
鋼板及鋼帶應按批檢驗,每批應由不大于30噸的同牌號、同規(guī)格、同鍍錫量及同表面狀態(tài)的鋼板或鋼帶組成。 8.4
每批鋼板及鋼帶的檢驗項目、試樣數量、取樣方法和試驗方法應符合表10的規(guī)定。 表 10
檢驗項目 |
試樣數量(個) |
取樣方法 |
試驗方法 |
硬度 |
2 |
GB/T
2975; 取樣位置按圖1 |
GB/T 230.1 |
鍍錫量 |
3 |
GB/T 1838 |
拉伸試驗 |
2 |
GB/T 228 |
表面鉻含量 |
1 |
GB/T
2975; 取樣位置在沿寬度方向的中間 |
YB/T 136 |
酸浸時滯(PL) |
- |
- |
GB/T 22316 |
鐵溶出值(ISV) |
錫晶粒度(MotorS) |
合金-錫電偶合(AMotor) |
|
|
8.5
對于硬度試驗,1個試樣通常測定3點。當3點的極差值(最大值-最小值)大于1.0時,須再追加測定2點,然后,去掉5點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再求出3點的平均值,作為試驗值。當對測定結果產生異議時,應除去鍍錫層后再測定。如因表面粗糙度的影響而對測定值產生異議時,應將表面研磨后再測定。 8.6
對于硬度、鍍錫量試驗,如有某一項試驗結果不符合標準要求,則從同一批中再任取雙倍數量的試樣進行該不合格項目的復驗。復驗結果(包括該項目試驗所要求的所有指標)合格,則整批合格。復驗結果(包括該項目試驗所要求的所有指標)即使有一個指標不合格,則復驗不合格。如復驗不合格,則已做試驗且試驗結果不合的單件不能驗收,但該批材料中未做試驗的單件可逐件重新提交試驗和驗收。
9
包裝、標志及檢驗文件 鋼板及鋼帶的包裝、標志及檢驗文件應符合Q/BQB
400的規(guī)定。每包鋼板的重量通常為0.5~2.0噸,每個交貨批允許有少量尾包。鋼帶(卷)的重量通常為3~15噸。
10
數值修約規(guī)則應符合GB/T 8170的規(guī)定。
11
調質度代號近似對照 本標準調質度與國內外標準標準調質度代號對照表見附錄C。
附 錄
A (規(guī)范性附錄) 差厚鍍錫鋼板及鋼帶厚面標識的方法 A.1差厚鍍錫鋼板及鋼帶的厚面標識方法采用寬度約為1mm、間距不大于75mm的連續(xù)平行線在鋼板及鋼帶的厚鍍錫面進行標識。標識用連續(xù)平行線的間距應符合表A.1和圖A.1的規(guī)定。 表 A.1
鍍錫量代號 |
線 條 間距 |
5.6/2.8 2.8/5.6 |
12.5mm |
2.8/1.1 1.1/2.8 |
8.4/2.8 2.8/8.4 |
25mm |
8.4/5.6 5.6/8.4 |
25mm與12.5mm交替 |
11.2/2.8 2.8/11.2 |
37.5mm |
11.2/5.6 5.6/11.2 |
37.5 mm 與12.5 mm交替 |
11.2/8.4 8.4/11.2 |
37.5 mm與25 mm交替 |
15.1/5.6 5.6/15.1 |
50 mm與12.5 mm交替 |
注:鍍錫量代號為5.6/1.1、
1.1/5.6、15.1/2.8和2.8/15.1的標識方法由供需雙方協(xié)商。 |
|
附錄B (規(guī)范性附錄) HR15T和HR30Tm換算表 表 B.1
HR15T |
換算HR30Tm |
HR15T |
換算HR30Tm |
93.0 |
82.0 |
83.0 |
62.5 |
92.5 |
81.5 |
82.5 |
61.5 |
92.0 |
80.5 |
82.0 |
60.5 |
91.5 |
79.0 |
81.5 |
59.5 |
91.0 |
78.0 |
81.0 |
58.5 |
90.5 |
77.5 |
80.5 |
57.0 |
90.0 |
76.0 |
80.0 |
56.0 |
89.5 |
75.5 |
79.5 |
55.0 |
89.0 |
74.5 |
79.0 |
54.0 |
88.5 |
74.0 |
78.5 |
53.0 |
88.0 |
73.0 |
78.0 |
51.5 |
87.5 |
72.0 |
77.5 |
51.0 |
87.0 |
71.0 |
77.0 |
49.5 |
86.5 |
70.0 |
76.5 |
49.0 |
86.0 |
69.0 |
76.0 |
47.5 |
85.5 |
68.0 |
75.5 |
47.0 |
85.0 |
67.0 |
75.0 |
45.5 |
84.5 |
66.0 |
74.5 |
44.5 |
84.0 |
65.0 |
74.0 |
43.5 |
83.5 |
63.5 |
73.5 |
42.5 |
|
附錄C (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調質度與國內外標準標準調質度代號近似對照表 表 C.1
|
Q/BQB 450-2009 |
JIS G3303:2008 |
ASTM A623M-08 |
DIN EN 10202:2001 |
ISO 11949:1995 |
GB/T 2520-2008 |
GB/T 2520-2000 |
一次冷軋基板 |
- |
T-1 |
T-1 (T49) |
TS230 |
TH50+SE |
T-1 |
TH50+SE |
T1.5 |
- |
- |
- |
- |
T1.5 |
- |
T-2 |
T-2 |
T-2 (T53) |
TS245 |
TH52+SE |
T-2 |
TH52+SE |
T-2.5 |
T-2.5 |
- |
TS260 |
TH55+SE |
T-2.5 |
TH55+SE |
T-3 |
T-3 |
T-3 (T57) |
TS275 |
TH57+SE |
T-3 |
TH57+SE |
T-3.5 |
- |
- |
TS290 |
- |
T-3.5 |
- |
T-4 |
T-4 |
T-4 (T61) |
TH415 |
TH61+SE |
T-4 |
TH61+SE |
T-5 |
T-5 |
T-5 (T65) |
TH435 |
TH65+SE |
T-5 |
TH65+SE |
二次冷軋基板 |
DR-7M |
- |
DR-7.5 |
TH520 |
- |
DR-7M |
- |
DR-8 |
DR-8 |
DR-8 |
TH 550 |
T550+SE |
DR-8 |
T550+SE |
DR-8M |
- |
DR-8.5 |
TH580 |
T580+SE |
DR-8M |
T580+SE |
DR-9 |
DR-9 |
DR-9 |
TH620 |
T620+SE |
DR-9 |
T620+SE |
DR-9M |
DR-9M |
DR-9.5 |
- |
T660+SE |
DR-9M |
T660+SE |
DR-10 |
DR-10 |
- |
- |
T690+SE |
DR-10 |
T690+SE |
|
附加說明: 本標準參考JIS G3303:2008,DIN EN10202:2001,ASTM
A623M-08,GB/T 2520:2008編制。 本標準代替Q/BQB
450-2003,Q/BQB451-2004,BZJ451-2006,BZJ498-2004。 本標準與Q/BQB
450-2003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增加術語和定義; ——增加BA退火方式; ——增加牌號T1.5、T2; ——增加石紋表面狀態(tài)R2和銀色表面狀態(tài)S2; ——增加二次冷軋基板電鍍錫產品牌號DR-7M、DR-8、DR-8M、DR-9、DR-9M、DR-10; ——修改二次冷軋基板電鍍錫產品硬度值的規(guī)定; ——差厚鍍錫鋼板及鋼帶厚面標識方法的規(guī)定; ——參考JIS
G3303的規(guī)定,將二次冷軋產品的力學性能目標值由抗拉強度值修改為屈服強度值;
——厚度允許偏差從不超出公稱厚度的±8.5%修改為±5.0%; ——取消表面質量級別的分類。 本標準的附錄A和附錄B為規(guī)范性附錄,附錄C為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由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質量部提出。 本標準由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質量部起草。 本標準起草人
孫忠明。 本標準于1997年首次發(fā)布,1999第一次修訂,2001第二次修訂,2003年第三次修訂,本次為第四次修訂。
|